臭氧层是一个脆弱的气体保护层,防止地球受太阳光线有害部分的损害,有助于保护地球上的生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受控使用以及减少有关物质,不仅有助于为今世后代保护臭氧层,而且可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作出重大贡献。此外,这一举措还通过限制有害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表,保护人类健康和地球生态系统。
(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社交媒体分享库)
2018年9月16日的“世界臭氧日”(World Ozone Day)之际,绿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无惧当时肆虐的台风“山竹”,南下深圳出席绿会主办的“国际臭氧层保护日专题活动”,并发表重要主旨演讲,对巴黎气候协定的对立进行详细剖析,并谈气候变化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周博士指出,全球温度每升高1度,相当于投下40万枚广岛原子弹产生的能量,这是人类引起的巨大灾难。改变这一恐怖现状,可以从延缓每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到来做起。中国在积极履行巴黎气候协定,但是我们还需要从点滴做起,通过一系列工作带动更多人加入到环保事业中来。
2020年,世人庆祝《维也纳公约》通过35周年以及全球臭氧层保护35周年。没有阳光,地球上的生命将不可能存在。但是,如果没有臭氧层,太阳发出的能量将过大,导致地球上的生命无法生长。平流层的臭氧保护地球免受太阳大部分有害紫外线的伤害。阳光使生命成为可能,但正如我们所知,臭氧层让生命有可能存在。
(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社交媒体分享库)
因此,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科学家发现人类正在这个防护层上制造出漏洞时,他们发出了警报。这个漏洞是由(冰箱和空调等设备的)气雾剂和冷却剂中使用的臭氧消耗气体导致的,它带来了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发病率,以及损害植物、作物和生态系统的威胁。
全球采取了果断的应对措施。1985年,世界各国政府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根据《公约》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各国政府、科学家和工业界共同努力,以削减99%的消耗臭氧物质。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作用下,臭氧层正在复原,有望在本世纪中叶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为支持该议定书,2019年生效的《基加利修正》将致力于减少氢氟碳化合物 (HFCs)。它属于温室气体,对气候具有较大的潜在制暖效应,并且会对环境造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