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出设想到科学论证,再到正式开工和建成运行,“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已经走过了百年岁月。承载了几代人期望和努力的三峡工程,在如期完成建设并经受了13年试验性蓄水检验后,11月1日迎来重要时刻。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1日公布,三峡工程日前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根据验收结论,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工程质量满足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总体优良,运行持续保持良好状态,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三峡工程为何运行十几年才验收?具体表现如何?
图 | 11月1日拍摄的三峡大坝(无人机照片)
三峡工程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电站建筑物、通航建筑物、茅坪溪防护工程等组成,建设分三期实施。1993年1月开始施工准备,2008年10月全部完工,汛末开始实施正常蓄水位175米试验性蓄水。
2008年完工,为什么今年才完成全部验收?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陈厚群解释:“因为这个工程极端重要,所以我们希望在运行实践中,要检验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另外,对于三峡工程在长江中下游梯级枢纽中间怎样优化调度也需要积累经验。此外,很多专项的验收,比如消防或者水土保持这些也需要严格验收,进行安全鉴定。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认三峡工程确实完全具备了整体竣工验收的条件。”
图 |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启泄洪深孔泄洪(2020年8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第一大功能。三峡水库通过有效拦蓄长江上游洪水,保障了中下游地区防洪安全,特别是显著提高了荆江河段防洪能力,从蓄水至2020年8月底,三峡水库累计拦洪总量超过1800亿立方米。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王章立表示,三峡工程有效应对了几次大洪水。王章立说:“成功应对了2010年、2012年和2020年3次入库洪峰超70000立方米每秒量级的洪水,有效应对了2016年长江中下游大洪水、2017年长江中游大洪水、2018年长江上游大洪水和2020年长江流域性大洪水,大大降低了中下游洪水位,避免了荆江河段和城陵矶地区蓄滞洪区的运用,有效保障了防洪安全,防洪效益显著。”
今年汛期,长江发生了1998年以来蕞强的流域性大洪水,先后发生5次编号洪水。王章立指出,水利部门通过科学精细调度三峡等水利工程,总共拦蓄洪水492亿立方米,其中三峡水库拦蓄254亿立方米,占总拦蓄水量一半以上,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王章立表示:“特别是在防御长江第4号、5号连续洪水中,长江上游出现了三峡建库以来蕞大的75000立方米每秒的入库流量。通过科学调度,三峡水库分别将62000立方米每秒、75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削减至41500立方米每秒、49400立方米每秒,降低沙市、城陵矶水位3.6米和2米,避免了湖北荆江分洪区的分洪运用。”